孙莹的个人文集
文昌阁闲谈
孙莹专业号 | 2019-8-16

梵净山下,穿城而过的印江河水滔滔西去,文昌阁上的风铃悠悠作响,见证土家、苗寨文脉的沧桑。

说起七层宝塔——文昌阁,背后有很多故事。自唐代建县以来,外地流官主政这牂牁旧地,既要同夜郎故土的土豪大姓周旋,确保属地不岀乱子,又要让辖区内多有几个考中举人 、秀才,干几件脸上有光的事,迎合上司胃口,营造一种政通人和的景象。从山川走势看,沿河谯家山梁藕断丝连,经大圣墩而下,在这邛江古城同梵净山西脉交汇。到任的知县,既感叹这里风光秀丽,又惋惜邛江山高路远,有的还暗中为个别刁横的族长伤脑筋,因此,往往要借用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利器,保证辖区长治久安,自己也才平步青云。

始建于明代嘉靖十年(1531年)的文昌阁,便是这种思维左右下的产物。修建文昌阁,印江民间至少流传两个版本。比较统一的说法是:印江县城是个秤盘,而北路是根秤杆,因为猴子抠通了仓库、好端端一个金盆也漏了水,称盘里空空的,所以秤杆那端就重一些。天上星辰,地列山川,物化到人世间,就是北路经常出“棍子客”,一些识字读古书但又没及第的人,专门和官府抠个个字,咬起犟,钻牛角尖,这就分散了“公仆”们理政的心思,用今天的话讲,就是拉大了同周边县的发展差距,因此便请来高人,在平地一凸的中寨口修成宝塔一座,增加秤盘这头的重量,通过此举,让北路人心悦诚服。印江县城的一些老人则是讲:修塔这个地方,原是平坝上有块天然的大石头,早先的河水就往它的边上过。附近农户在这石头上晒稻谷,一到清收时,都发现谷子晒长(增多),哪家人去晒都是这样,而且每次都如此。石上晒谷无故增多的消息不胫而走,后有贪心之人想独占这一宝地,寨人合而攻之,附近人常为此扯皮打架,尽管族长出面,往往也是治皮难治骨。不和谐的事情传到知县那里,他想,既然你争我争闹不团结,不如釜底抽薪,修座宝塔,引领地方文风。

这是后话。正是“宽田宽地莫若宽量待人,积金积玉不如读书教子”。

民间认为文昌就是文曲星,文昌帝君是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,因此,古人常修建文昌塔,祭祀文昌帝君可以兴地方文运。

印江文昌阁坐西向东,迎水开门。阁基呈正八边形,边宽4.4米,台基高1.5米。石门高2.5米,宽2.2米。七层八角攒尖顶式,飞檐翘角,通高37.8米,占地面积64平方米。

文昌阁的建筑结构,内圈采用土家木屋的穿斗式木架,外围封砖墙,木架与砖墙相偎相依。木架以柱头为核心,八根柱头穿连成八角形。上下柱子的接头处,除锯衔口斗紧之外,还附加铁箍。

一层的八根柱头,立在八个雕有图案的磉磴上。每隔两层,木架稍微向内收缩一些尺寸,使宝塔脚重头轻,桩子更稳”。

一层靠东方,有卷拱石圆门一道,装有木门两扇,向内开,可以内闩外锁。圆门之上横架一条石,阴刻行书“江城砥柱”4个土钵子大的字,作为门额。门框两边的白粉门枋上,书有“鸿路高搴从此升云齐拾级,龙门峻极须知平地有层梯”的对联,一层天楼板正四边形藻井,楼面护以万字格木栏;二层建回廊,也有对联:戈踵还宜端寸,举头真欲到三”。第三层的正面,竖排行书阴刻“文昌阁”3个大字,附有对联“桂岭秋香探月窟,杏林春色近天阶”。每一层对联 、门额的撰书,都出自清代名书法家印江人魏祖镛之手。顶层大梁画有八卦图案及题记建筑年代。

整个古塔至今保存完好。行家认为,文昌阁因其独特的建筑艺术 、精湛的书法艺术而具观赏价值。1985年11月升格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。

说起这文昌阁,印江还有个代代相传的旧事:早年,今新寨境内的曹状元,本来除了他一肚皮的墨水以外,家里穷得叮当响,又不愿在皇帝老儿召见他时露穷,夸大吟诗而被误杀后,印江这个名字在皇宫一些人的脑海里就有了印象。后又冒出来个极有文才的代锡芝。有一天,皇上诡秘的问:“你们家乡,像你和曹状元这样的人多不多?”这个代锡芝,真够灵巧的了,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,向朝廷举荐人才,他说:像我这样能够吟诗作对,拿起笔就写的人,在我家乡多得很哩。”老谋深算的皇帝怕代锡芝哄他,马上派人来印江暗访。在中州对面,碰到一位老农,钦差与其聊了起来,还用这文昌阁出了上联:宝塔一座,四方六棱八角”,老农笑了笑,自己胸口上一巴掌,走了,意思是“我这庄稼汉,没时间同你们玩风雅颂”。这钦差像发现“新大陆”似的就往回赶了,心想:你这个代锡芝,在主子面前都吹牛不打草稿!我这回去向皇帝禀明,看你脑袋搬家”。

古时的官场,政客当道,勾心斗角,不像今天的人讲和谐。钦差一回到京城,就向皇帝报告他在印江的见闻,代锡芝还因此被叫出来对质。代锡芝问钦差:你出了上联以后,那个老农怎么答复?或者向你表示个哪样动作没?”钦差抱着往死里整的心态,洋洋得意说:你老乡就比了一个胸口上一掌的动作嘛。”代锡芝笑了,理了理衣袖,清了清嗓子,说:万岁爷,我家乡人比的那个动作,实际上已经回答钦差了啊!你们看,钦差出的上联‘宝塔一座,四方六棱八角 ’,人家对的是‘平胸一掌,五指三长两短 ’,这对联不工整吗?他玩的是哑语啊!”这一说,皇帝老儿乐了,拍了拍龙椅,说:“代卿忠心可佳,加赐顶戴花翎。众位爱卿,如果不加强学习,下去巡视就要出洋相 、闹笑话!”在动不动就贴“封资修”标签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有人也曾经对文昌阁起过歹念:心想这文昌阁是几百年前的封建官僚们主修的,应该成为“革命”的对象,如果送这古塔“上西天”,我几个还可以成为“红人”,因为“革命”彻底,很可能还要捞点好处,将来惠及儿孙哩!这样,三个“戴红套套的”头脑一热,便找来雷管炸药。当时去文昌阁,又得从北边经过印江中学的门卫室,三个人提着炸药包一路吵嚷而来,门卫得知详情后,因为坚信自己的“岀身没问题”,才跟在这几个“革命小将”后面,但他不敢说话,怕一不小心“索子就上了身”。来到塔下,由于文昌阁在印中校园东南角,塔的西南端有民房,西面又有印中教师宿舍,三个年轻人像贼一样,东瞅西瞧,不好下手”,你望我,我看你,心里没谱。如果炸了,倒在东边稻田里怎么办?破坏生产可不是闹着玩的嘞!其中一个人讲:排除万难,来都来了,干!”于是,三人顺着塔东边的石梯走上去,刚放下绑好的雷管炸药,突然一个闷雷,靠马鞍山那边,一道闪电,弯弯拐拐的,接着又是一阵响雷,几个人才丟弃炸药包,拔腿开跑。据附近陈姓 、戴姓老人讲,自那次以后,才没人敢去革这古塔的命了。说来也真有些玄乎,当初提议炸阁这人,没过这一年的七月,就在皮坑葬身鱼腹了。

几百年来,文昌阁就是这样,不管风里雨里,守望着一江碧水,欢送着一届一届的印中学子。

古阁无语,但它见证了这方土地的沧桑。

透过沧桑古塔,人们看到了陕西工匠精湛的技术,也仿佛体会到了远去之人的那腔热血 、那份情怀。

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
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-file技术构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