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莹的个人文集
湖州市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媒 搭建国际合作桥梁
孙莹专业号 | 2024-6-28

编者按

为进一步展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,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,今年我省评选出1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。本文刊载所属国际合作类案例,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与交流具有借鉴引领作用。

湖州市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媒

搭建国际合作桥梁

湖州市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,近年来始终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谋深顶层设计、摸实资源家底、抓好具体保护,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走出国门,湖州经验高频亮相国际舞台。

取得成效

通过系统谋划保护路径、强化工作合力、摸排资源底数、保护特色物种、推进战略合作等一系列举措,湖州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媒,搭建国际合作桥梁,获评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、“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”,入选“自然城市”平台,《湖州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实施方案》获省政府批复同意;主导成立环太湖“昆蒙框架”实施联盟;受邀参加第六届联合国环境大会,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面,向世界传播湖州经验、讲好湖州故事。

典型做法

一是高位谋划保护路径,系统加强保护能力。以《全面打造美丽繁华新江南 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湖州规划纲要(2020-2035年)》为主框架,以市两办名义印发《湖州市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行动方案(2023-2025年)》,成立湖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,统筹22个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区县,共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。创新设立“生态联勤警务站”,探索形成了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的湖州模式。高标准完成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,形成生物多样性数据库。对朱鹮、扬子鳄、安吉小鲵等濒危及特色物种实施重点保护,系统构建就地“优护”、迁地“专护”、濒危“抢护”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。着力打好水系整治和生态修复“组合拳”,建设水下森林15个,恢复湿地植被5.13万亩,治理湿地24.23万亩,打造生态修复样板。

图片

生态联勤警务站

图片

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

图片

朱鹮

图片

扬子鳄

图片

安吉小鲵

图片

德清水下森林生态修复

二是全面搭建利用平台,系统走好可持续发展。整合湖州生物多样性数据库,打造生物多样性全景图,出版《多彩万物 生动湖州》,构建“一图一书”公众共享平台。充分利用南浔桑基鱼塘、湖州灵粮2个省级生物多样性特色体验地和安吉竹博园、宋茗茶博园等16个市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平台优势,开展生物多样性研学活动。“中国竹乡”安吉县获批全国首个“以竹代塑”应用推广基地,在全国率先落实“以竹代塑”倡议。以湖州四大名茶(安吉白茶、顾渚紫笋茶、莫干黄芽、三癸雨芽)为依托,推动茶文化赋能生态旅游,助力共同富裕。利用5·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、宣传周、全国生态日等节点,以可持续利用平台为锚点,主流化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。

图片

南浔桑基鱼塘生物多样性体验地

图片

湖州灵粮生物多样性体验地

图片

安吉“以竹代塑”展示中心

图片

长兴顾渚紫笋茶

图片

湖州市生物多样性全景图

图片

生物多样性研学活动

三是系统开展战略合作,全面加强国际交流。与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、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成立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(湖州)中心。发起成立环太湖“昆蒙框架”实施联盟,成为全球首个响应“昆明—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”城市。受邀参加第六届联合国环境大会,并作为全国唯一地市代表在中国边会上发表主旨演讲。启用安吉(余村)生态文明国际传播中心暨国际传播平台观察点,全面展示湖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的实践成果、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。与联合国环境署、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秘书处、国际知识中心、“一带一路”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,推动国际知识中心绿色发展基地落户湖州。

图片

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(湖州)中心

图片

成立环太湖“昆蒙框架” 实施联盟

经验借鉴

一是加强能力建设。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行动方案,充分发挥湖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,强化部门联动协作,深化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评估,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,全面实施生态修复,加快推进生物多样性现代化保护治理能力建设。

二是坚持可持续利用。以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和“一图一书”共享平台为可持续利用载体,提升公众认知度和参与度。发展生态文旅产业,探索“以竹代塑”新路径,助推生物多样性与绿色发展协同增效,拓宽“两山”高质量转化通道。

三是深化交流合作。积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“昆蒙框架”,搭建国内外生态文明合作交流平台,增进人才技术交流,讲好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中国故事。

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
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-file技术构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