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莹的个人文集
原生动物——动物界的原始部落
孙莹专业号 | 2024-12-27

原生动物是动物界里最原始、最低等的动物。它们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由单个细胞构成,身体微小,一般必须用显微镜才能看见。这类动物分布很广,生活在淡水、海水以及潮湿的土壤中,也有不少种类是寄生的。

图片

疟原虫——孢子纲代表动物

疟原虫能引起疟疾,这种病发作时一般多发冷发热,而且是在一定间隔时间内发作,有些地方称为“打摆子”或“发疟子”,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。已描述的疟原虫有50多种,其中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4种:间日疟原虫、三日疟原虫、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。疟原虫的分布极广,遍及全世界。在我国以间日疟和恶性疟为最常见,卵形疟在我国极少发生。在东北、华北、西北等地区主要为间日疟,三日疟较少。恶性疟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南,如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海南岛一带。过去所说的瘴气,其实就是恶性疟。这4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。间日疟原虫有两个寄主:人和按蚊。生活史复杂,有世代交替现象。无性世代在人体内,有性世代在某些雌按蚊体内,借按蚊传播。

图片

眼虫——鞭毛纲代表动物

眼虫体呈绿色,梭形,长约60μm,前端钝圆,后端尖。在虫体中部稍后有一个大而圆的核,生活时是透明的。体表覆以具弹性的、带斜纹的表膜。体前端有一胞口,可以排出体内过多的水分,从胞口中伸出一条鞭毛,鞭毛是能动的细胞表面的突起;胞口向后连一膨大的储蓄泡,在储蓄泡旁边有一个大的伸缩泡,它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水分平衡,收集细胞质中过多的水分(其中也有溶解的代谢废物),排入储蓄泡,再经胞口排出体外。眼虫在运动中有趋光性,这是因为在鞭毛基部紧贴着储蓄泡有一红色眼点,靠近眼点近鞭毛基部有一膨大部分,能接受光线,称光感受器。

图片

草履虫——纤毛纲代表动物

草履虫形状很像草鞋。全身长满了纵行排列的纤毛。从体之前端开始有一道沟斜着伸向身体中部,在沟之后端有口,所以称为口沟。游泳时,全身的纤毛有节奏地摆动,由于口沟的存在和该处的纤毛较长,摆动有力,所以使虫体旋转前进。口沟的后端有一胞口,其下连一漏斗形的胞咽或称口腔,在胞咽内有特殊的纤毛组不断摆动,可以引起水流进入胞口,由水流中带来的食物(如细菌或其他小的生物及腐烂的有机物)于胞咽下端形成小泡,小泡逐渐胀大落入细胞质内即为食物泡。食物泡形成后在体内流动,有固定的路线,在流动过程中,溶酶体融合于食物泡,在食物泡内进行消化。不能消化的残渣由身体后部的胞肛排出。

图片

大变形虫——肉足纲代表动物

大变形虫是变形虫中最大的一种,直径为200~600μm。活的变形虫体形不断地改变。结构简单。体表为一层极薄的质膜。在质膜之下为一层无颗粒、均质透明的外质。外质之内为内质,内质流动,具颗粒,其中有细胞核、伸缩泡、食物泡及处在不同消化程度的食物颗粒等。内质又分为两部分,处在外层相对固态的称为凝胶质,在其内部呈液态的称为溶胶质。

图片

变形虫在运动时,由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,称为伪足,它是变形虫的临时运动器。伪足形成时,外质向外凸出呈指状,内质流入其中,即溶胶质向运动的方向流动,流动到临时的突起前端后,又向外分开,接着又变为凝胶质,同时后边的凝胶质又转变为溶胶质,不断地向前流动,这样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。这种现象称为变形运动。伪足不仅是运动器,也有摄食作用。变形虫主要以单胞藻类、小的原生动物为食。当变形虫碰到食物时,即伸出伪足进行包围,随食物也带进一些水分,形成食物泡,与质膜脱离,进入内质中,随内质流动。食物泡和溶酶体融合,由溶酶体所含的各种水解酶消化食物,整个消化过程在食物泡内进行。已消化的食物进入周围的细胞质中;不能消化的物质,随变形虫前进,则留于相对后端,最后通过质膜排出体外,这种现象称为排遗。

在内质中可见一泡状结构的伸缩泡,有节律地膨大、收缩,排出体内过多水分(其中也有代谢废物),以调节水分平衡。

变形虫和其他动物一样需要和利用能量进行呼吸作用。呼吸作用所需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,主要通过体表进行。

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
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-file技术构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