彗星兰与马岛长喙天蛾相生相伴
植物与动物的合作
在地球食物链恢复的过程中,小型动物由于食量较小而具备生存优势,因此一些地球灾难的幸存者得以繁衍生息,其中一些生物还形成了奇异的伙伴关系,如拥有长相奇特花朵的彗星兰。彗星兰的花瓣下方,悬挂着一根30厘米长的花距,这使得普通授粉者几乎无法采到花距底部的花蜜。但有一种昆虫例外,那就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天蛾,这种天蛾尤其喜爱彗星兰的花蜜,它们拥有的极长口器,正好与彗星兰花距的长度一样。因此,作为吸取甜蜜的报酬,天蛾们能够帮助彗星兰传授花粉。这并不是巧合,而是一种“专属合作关系”。
彗星兰
彗星兰,学名Angraecum sesquipedale,原产马达加斯加,其种加词sesquipedale意为“一尺半”,源自它“令人惊骇”(达尔文语)的花距。达尔文大胆预测:“在当地必定生活着一种蛾,其喙能够伸展到足够的长度以吸取花蜜。”该预测遭到了当时部分昆虫学家的炮轰,直到41年后,这种蛾终于被找到。
马岛长喙天蛾
这种蛾叫马岛长喙天蛾,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那演化出超长的口器,体色大部分为褐色,身上有许多黑色条纹。授粉方式是飞到花的附近,同时将口器伸进花里。幼虫则以番荔枝、紫玉盘与木瓣树等番荔枝科植物为食。
最初的预测与发现
在1830年代,法国植物学家Louis-Marie Aubert du Petit-Thouars发现了大彗星兰,其蜜管的长度将近40厘米,这点令科学家不禁怀疑,怎么可能会有动物能帮这种植物授粉?但对共同演化深信不疑的著名生物学家查尔斯·达尔文对这种植物做出了“在有这种植物生长的地方一定有某种长舌(或口器)生物能替其授粉”的假设,后来昆虫学家真的发现了马岛长喙天蛾,确定这种生物能帮大彗星兰授粉。马岛长喙天蛾同种异名中的praedicta在拉丁文中有“预测”之意,指的就是查尔斯·达尔文对大彗星兰作的推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