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莹的个人文集
让我们一起探寻亿万年前神秘海洋古生物——菊石
孙莹专业号 | 2025-1-17

图片

随着“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2023化石保护研讨会”在浙江省建德市召开,建德二叠纪李家生物群的化石,正在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,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乡村经济建设发展。

在李家生物群埋藏的众多化石中,有一种化石以压倒性的数量优势,成为了该地化石里的招牌代表!它就是“菊石”。

菊石 化石

Ammonite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什么是菊石

图片

菊石并非石头,而是一种远古的海洋动物,它是是一类软体动物门-头足纲的一个亚纲,曾经广泛的分布在海洋的各个角落,最早出现在古生代的泥盆纪初期(距今4.11-4.16亿年),直到到白垩纪末期(距今6500-7000万年)全部灭绝,足足存在了3亿多年,可以说是地球上演化最为成功的物种之一。因其表面有着“菊花”一样的花纹,故被称为“菊石”。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虽然都称为菊石,但其实菊石的种类很多,菊石亚纲一共演化出了9个目:

无棱菊石目/似古菊石目(Anarcestida)

勾菊石目(Ancyloceratida)

海神石目(Clymeniida)

棱菊石目(Goniatitida)

前碟菊石目(Prolecantitida)

齿菊石目(Ceratitida)

叶菊石目(Phylloceratida)

弛菊石目(Lytoceratida)

菊石目(Ammonitida)

图片

菊石的生长

图片

菊石幼年期大多漂浮或游泳生活,成年后有的在浅海底栖,有的在深水大陆架区漫游生活。

目前已知最大的菊石是塞彭拉德蜗轴菊石Parapuzosia seppenradensis,该菊石存在于晚白垩纪,于1895年在德国威斯特伐利亚附近发现,其不完整的外壳的直径约为 1.8米,直径预计可达2米,重量约为1.45吨。

图片

菊石的特殊结构

图片

菊石的美丽花纹其实是菊石的缝合线,这也是菊石能够遍布海洋的成功秘诀。

缝合线是隔壁与壳壁的接触线。菊石的缝合线因其品种及生长阶段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线纹,早期的菊石缝合线较为简单,而后逐渐变得复杂精美,复杂的曲线意味着隔壁和外壳的接触面积更大,从而增强其自身整体结构强度,可以承受更大的海水压力潜入深海,并具备更大的生存优势。

图片

图片

菊石的内部结构

图片

菊石的壳体由住室和气室组成,在菊石生长过程中,它的软体外围部分会分泌碳酸钙,使它的壳不断生长、扩大,它的后缘部分也会定期地分泌碳酸钙,形成横向的曲面“隔壁”,这些隔壁将壳体分为若干“房室”,它居住的最外最大的房室称为“住室”,以往居住而被逐一废弃的房室则称为“气室”,气室之间通过一根“体管”相连通,别看这一根小小的管子却有着大大的作用,菊石可以通过体管往气室中注入空气或灌水来控制它的浮沉。

图片

菊石的祖先房角石,曾是奥陶纪时期的顶尖掠食者,打遍海洋无敌手的存在,可是在经历了奥陶纪末大灭绝之后,角石家族就再也没有了昔日顶尖掠食者的荣光,它们的后代菊石家族也不例外。繁殖能力强,分布区域广泛,数量庞大的菊石成为了当时大型食肉动物最喜欢的食物。

图片

沧龙捕食菊石

图片

博物馆斑彩螺上沧龙牙齿咬痕

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
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-file技术构建